朋友们,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很魔幻的话题:当你的信仰开始长牛皮癣,你该怎么办?
事情是这样的,索尼的PS商店,那个曾经被无数玩家视为“高品质游戏圣殿”的地方,最近越来越像一个管理混乱的……赛博菜市场。
前段时间有个像素级碰瓷《动物森友会》的裁缝游戏,挂在那儿一个礼拜都没人管,大家也就笑笑过去了,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。但现在,这帮裁缝的胆子已经大到敢直接给如来佛祖的脑袋上P自己的二维码了——一个名为《悟空:重生传奇》的玩意儿,明目张胆地在PS商店上架了。
说真的,这事儿就离谱。
你看它那个封面,一只金毛猴子,手持一根看起来像是从工地捡来的钢管,摆出一个自以为很帅的姿势。那构图,那色调,那神韵,就差把“我是《黑神话:悟空》失散多年的野爹”这行字给打在公屏上了。
这已经不是碰瓷了,这是直接冲进别人灵堂,一边哭丧一边往自己兜里揣贡品。
更绝的是它的游戏介绍。第一句,“采用虚幻引擎5打造的次世代动作角色扮演游戏”,好家伙,口气比脚气还大,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想蹭谁。第二句更是重量级,“您将再度化身悟空归来”。
再度?归来?
写这段文案的大哥,估计连《黑神话》的预告片都没看过,他可能以为《黑神话》的主角就叫“悟空”,跟我们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一模一样。这种连作业都抄不明白的选手,居然能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“作品”摆进索尼的官方商店,和《战神》、《最后生还者》这些顶流IP当邻居。
这伤害的是什么?是信任。我是说,是玩家花了真金白银和十几年青春建立起来的,对“PlayStation”这个金字招牌的信任。
一
我们为什么愿意花几千块买一台PS5,而不是去买一台配置更高的PC?
除了独占游戏,我们买的其实是一种“确定性”。
一种“我闭着眼睛在PS商店里买游戏,大概率不会踩到屎”的确定性。
PS商店过去给人的感觉是什么?是游戏界的SKP,是奢侈品专柜。里面的东西不一定全都适合你,但至少品质有保证,都是经过筛选的、体面的商品。你在这里消费,买的是一种身份认同,一种“我是核心玩家”的优越感。
而现在呢?索尼亲手把这个专柜的门给踹了,让一堆在门口卖盗版碟、贴手机膜、卖烤肠的大哥大姐都涌了进来。
于是,SKP一夜之间变成了城乡结合部的批发市场。
你满怀期待地走进去,想买一款3A大作犒劳一下辛苦搬砖的自己,结果迎面走来一个大哥,热情地拉着你的手说:“靓仔,看看我这个《悟空:重生传奇》吧,虚幻5的,次世代的,如假包换,假一赔十!”
你什么感觉?
你只会觉得恶心。
这种恶心,不是针对那个山寨游戏本身,而是针对索尼这个“商场管理者”的失职。
一个高端商场的核心价值,不在于它卖的东西有多贵,而在于它的“准入门槛”。这个门槛,为消费者筛选掉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和劣质产品,节省了我们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。
当这个门槛形同虚设时,商场的品牌价值就崩塌了。
今天它可以上一个假悟空,明天就能上一个《战神:奎爷的退休生活》,后天再来一个《最后生还者:艾莉的广场舞模拟器》。当整个商店都充斥着这种电子牛皮癣的时候,你还有逛下去的欲望吗?
讲白了,不就是那点事儿么。
二
索尼为什么会允许这种乱象愈演愈烈?
答案很简单,也很残酷:当平台大到一定程度,规则就会让位于KPI。
我们总以为,像索尼这样的巨头,审核游戏会有一个极其严格、由真人专家组成的团队。他们会仔细评估游戏的玩法、美术、技术力,确保上架的都是合格产品。
但现实可能是——审核的主力,早已变成了冰冷的算法和KPI驱动下的流水线工人。
算法关心的是什么?它不关心你的游戏是不是原创,不关心你的猴子是不是正版。它只关心你提交的资料是否齐全,关键词是否违规,程序里有没有恶性BUG。只要你“看起来”像个游戏,它就让你过了。
而对于平台运营来说,KPI是什么?是商店里游戏的数量,是流水的增长。多一款游戏上架,就多一份上架费,多一个抽成的可能。至于这款游戏是神作还是垃圾,重要吗?似乎不那么重要了。
这背后只有一种解释,就是索尼的审核机制,要么是外包给了某个星球的草履虫,要么就是故意放水,为了那点上架费和分成,连脸都不要了。(当然,这只是我个人最阴暗的猜测,万一猜对了呢?)。
这种“垃圾填充”策略,在PC上的Steam平台早就上演过无数次了。Steam发展早期,也是靠着海纳百川的姿态,吸引了大量独立开发者,但也因此涌入了无数粗制滥造的“asset flip”游戏(资源翻转,指用现成素材拼凑的换皮游戏)。
但Steam和PS不一样。
Steam是开放的PC平台,玩家早就习惯了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,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。而PS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主机生态,玩家付出的是更高的硬件成本和会员费,理应享受到更优质、更省心的服务。
我花钱请你当管家,结果你把流浪汉领进我家客厅随地大小便,还告诉我这是“生态多样性”?
这就好比你去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吃饭,结果发现后厨在用脚和面——你愤怒的不是那块面,而是这家餐厅对“米其林”这三个字的背叛。
三
更可悲的是什么?
是这种乱象,可能才刚刚开始。
从碰瓷《动森》到硬蹭《黑神话》,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清晰的堕落曲线。骗子的手段越来越嚣张,而平台的底线越来越模糊。
那个假《动森》在被全网曝光后,依然坚挺了近一个礼拜才下架。这次的假“悟空”,虽然暂时还不能购买,但它已经成功地出现在了无数玩家的视野里,污染了“Wukong”这个关键词的搜索结果。
这意味着,平台的惩罚机制是滞后的,甚至是无效的。
作恶的成本极低,而潜在的收益(哪怕只骗到几个不明真相的玩家)却很高。这种商业模式一旦成立,就会有无数人渣涌进来。
以后我们在PS商店里找游戏,可能就跟在雷区里排雷一样刺激。你不仅要分辨游戏好不好玩,还得先研究一下它是不是“李鬼”。
这最终会消耗掉谁的热情?
是我们这些真心热爱这个平台,愿意为它花钱的核心玩家。
当信任被反复透支,当圣殿变成了垃圾场,玩家们用脚投票是唯一的选择。
我反正是没看懂索尼这波操作的逻辑,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草台班子美学吧……
说到底,所有的游戏内容,本质都是情绪生意。索尼曾经靠着制造“信赖”和“向往”的情绪,登上了王座。而现在,它正在亲手制造“失望”与“愤怒”的情绪雷管。
至于这个雷管什么时候会炸——
谁知道呢?也许下一次,我们就会看到《血源诅咒:卡丁车》了。
这真的很魔幻。我是说,这事儿真的、真的很魔幻。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
太原股票开户去哪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