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2025年3月,东京埼玉市的永旺商场迎来了中国小米之家第一家门店的盛大开业。
这个消息吸引了不少日本年轻人,他们特意跑来这里看看手机。
据说小米手机不光便宜,居然还能操控扫地机器人呢。
日本的大学生山田跟同学偷偷低声聊着。
看到这一幕,不由得让我联想到十年前,北京小米旗舰店门外的火热场景。
这会不同寻常,雷军要搞定的,是海外的那些市场。
小米不仅在日本新开了专卖店,韩国和德国的门店也接连开张。
从印度到欧洲,从手机到汽车,小米一路走出国门,拓展到世界各个角落。
它的全球化3.0战略,正处在最关键的突破点上。
可这条路,比起想象中真是难得多。
超越苹果之后,小米开启了人、车、家的一体化生态圈。
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,小米在欧洲搞了一件挺重要的事情。
手机的全球出货量达到了4240万台,连续20个季度保持在前三名的位置。
欧洲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飙升到23.4%,这是第一次超过苹果。
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街头,小米的广告牌和三星的并排而立,挺热闹的。
雷军心里明白,光靠卖手机可没办法解决全部问题。
到2027年,我们打算把SU7引进欧洲市场。
小米总裁卢伟冰的话直接对标特斯拉,表明了他们的明确目标。
为了这场较量,小米特意聘请了宝马i系列的设计主管Kai Langer加入团队。
这还不算完,又从法拉利F1车队挖来了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。
现实就很扎心了一下,欧盟直接对中国电动车卡了个100%的关税。
要是小米SU7在国内定价20万,走到欧洲市场直接翻成40万,嗯……估计很少有人会愿意掏这个价买吧。
一位接近小米的业内人士说,或者就在本地建厂,或者就只能放弃了。
不过雷军选择了第三个方案,用生态体系的价值溢出去抵抗关税。
就在小米汽车还没正式进入欧洲市场之前,已有一万家海外的小米之家提前开张了。
在柏林店里,顾客可以用手机遥控调节空调的温度,方便又省事。
在曼谷店里,SU7车主可以用车载系统直接下单买冰箱,挺方便的。
这可不是科幻,而是真实的幕后的“小米生态即服务”真凭实据。
要是欧洲人买小米手机,估计还会顺带带台电视回来。
要是将来想买小米汽车,说不定还能顺便配上一套智能家居设备。
这种“人车家”一体化的策略,变成了小米的一大杀手锏。
在日本卖家电,简直比造车还要难上好几倍呢。
到了2025年3月,日本的小米之家一开门,现场就涌入了两万人,真是火爆极了。
参加的客户可不是来凑热闹的,都是真正要买东西的。
最火的可不是手机,而是一款价格折算成人民币1800块的空气净化器。
店长中村介绍说,日本同行卖4000元,还不支持连上APP呢。
Redmi Pad 2售价199欧元(大约3万日元),采取“实惠又靠谱”的策略,让年轻家庭用得挺开心。
这一场景,揭示了小米在亚洲的布局;用智能家电来补足日韩市场的空缺。
不过,难题也接踵而至。
在日本,年轻一代偏爱性价比高的产品,反倒是老一辈人只看重松下、索尼这些牌子。
一台冰箱用个二十年,换新的频率可是相当低呀。
韩国一直被三星占主要市场份额,小米手机的占比也就只差一点点,只有1%。
不过,充电宝和体重秤在电商平台上卖的火爆,直接成了销量冠军。
让人觉得最精彩的,还得是在东南亚那边。
在泰国,小米借着本地代理商Fanslink,把空调变成了“网红货”。
“中国供应链配上智能操控”,这一搭配直接让日韩品牌都吓得不轻。
小米空调凭借“上出风+AI人感风”这套技术,在印尼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飙到18.9%了。
专家们提到,“在欧亚地区,智能家电可能挺快迎来一波大爆发。”
到2025年,小米汽车预计会交付8.1万辆,毛利率大概是26.4%。
SU7的车主李磊的经历挺有代表性的。
等了41周的车,但看了纽北赛道的刷圈视频,觉得还是挺值得。
这份性能的追求,实际上正推动着小米在欧洲树立起技术的标杆。
小米可是真有备着呢,首战就打了个漂亮的开门红。
它的完整生态圈,变得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和购入欲望。
关于50亿美元的传闻。不知道是真是假,但听说挺轰动的。
不过到了2025年8月,有个“雷军把50亿美元转到国外”的传言开始在网上疯传。
小米当晚就迅速出来澄清了,还开了法律行动的门儿。
卢伟冰在财报会上特别提到:“咱们的利润,主要来源于7.3亿月活用户带来的生态价值溢出。”
根据财务资料,海外公司的盈利水平是国内的十倍。
其实,背后隐藏的,是全球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信任危机。
欧美媒体吧,总喜欢把中国的科技说成对他们国家的一大威胁,炒得挺厉害的。
小米在印度遇上的冻结资产风波,至今还让人心里揪着一根弦。
一位小米海外的员工吐露:“每次拓展新市场,都得先闯过政治审查这道难关。”
实际上最关键的还是盈利这块。
要不靠盈利支撑,怎么可能让小米为别的国家出份力呢?
小米汽车的毛利率虽然冲到了26.4%,但在海外建工厂和市场推广上花了不少钱。
2025年第二季度,新的业务线还是亏了3个亿。
有位分析师直接说:“雷军用手机赚来的钱,养起了汽车和家电的梦想。”
小米在海外市场真的有希望复制在国内的辉煌传奇吗?
它整个生态链,真的发挥作用了吗?
东京店里, 小米又搞了个“智能家居体验区”。顾客们可以用手机试试操控电饭煲啥的。
教育市场和用户的那套策略,现在开始显效果了。
在印尼,有个手机用户变成了汽车订购的客户。
靠着那套智能“空冰洗”三件套切入,成功取代了原本用日韩品牌的用户。
小米空调在越南农村渐渐普及起来,就像当年中国推家电下乡那条路再次上演似的。
从“实惠货”到“生态巨头”
回头看小米这十年的出海历程,每个成就都经过了不少努力。
在1.0时期,2014到2018年,靠着智能手机在印度市场拼搏,逐渐树立了国产品牌的形象。
到了2.0阶段,从2019到2024年,电视和手环纷纷走向海外市场,主要靠高性价比赢得了不少用户的喜爱。
到了3.0时代(2025年起),“人、车、家”全方位生态体系,让全球为这些技术埋单。
未来十年,全球科技的舞台上,既会打造出优质产品,又能讲出动人故事的人,绝对会占据重要位置。
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本地化之后,小米还能不能一边保持效率上的优势,一边赢得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呢?
在日本的“小米之家”店里,山田最终挑选了一套智能灯泡。
他说:“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制造,能用就行。”
#热问计划#
太原股票开户去哪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