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不到一周就入伏了,最近门诊上预约三伏贴、三伏灸的人络绎不绝。
三伏,养阳补阳很有必要。还是《黄帝内经》那句话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
曾经有患者问过我:为什么那么热的夏天,阳气那么旺的,人还要补阳气呢?
一、越是天热,地底下的井水越凉
这就是为什么在没有空调的年代,夏天往井水里投西瓜,可以冰镇的道理。
因为阳气春升,夏浮,秋降,冬沉。
夏天阳气全部从地底下浮到地面上,地底下的阳气几乎清零了,井水当然是凉的。
对应人体也是这样,天气越是热,人的阳气越是外浮,体内的内阳越是空虚。
二、三伏天出汗增多
你在夏天的大汗淋漓,出的真心不是水、也不是排的毒素、垃圾,而是气血、津液。
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,汗血同源。天气炎热,出汗较多,气随汗泄,也是耗气伤阳,容易阳气不足,所以需要补阳气。
三、贪凉,长期吹空调、吃冷饮
三伏天,借助外界的阳气稍微出点汗,可以把身体里的各种寒湿毒排出体外。
但是由于不正确的吹空调姿势。尤其是从炎炎烈日大汗淋漓的时候,突然进入到空调房中温度极速降低,就会使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,同时把寒邪也闭在体内。
所以,越是炎热的天气,我们的身体反而越空虚,再加上吃冷饮吹空调,反而越容易受寒,肚子不舒服、腹泻,尤其对脾肾阳气的伤害不容小觑。
《内经》说:阴成形,阳化气,阳不足,百病丛生
其实很多疾病都与阳气不足有关,比如癌症,肿瘤,不孕不育,肥胖,内分泌失调等等等。
临床上更多的是,孩子鼻炎、长不高,女性宫寒、月经不调,以及手脚冰凉、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、睡眠质量下降、抵抗力下降、易感风寒、关节疼痛、消化不良、胃痛腹泻。。。
这些人往往舌头很淡,上面有一层白白的苔。
切记,越是天热,越是三伏天越要防寒补阳,养好自己身体里的阳气,让自己少生病。
那么还有什么更简便的补阳方法呢?
今天教给大家一个方法——附子理中丸贴肚脐
怎么做呢?
去药店买那种大蜜丸,然后每次取一颗的1/4,团起来,晚上睡觉前塞到肚脐里,用医用胶布固定一下,早上起床取出来,一周贴2次即可。
如果你怕自己辨证不准确,又吃不下去药,可以试试贴肚脐一个月,观察一下症状有无好转变化。
之前有一个5岁的孩子,但是身高才1米出头,家长说一年只长5厘米,希望能促促身高。
这个孩子瘦瘦小小的,面色发黄,还有鼻炎、鼻塞的问题,腺样体堵塞60%,晚上睡觉打呼噜、张口呼吸,舌头也非常淡。
这就是典型的肺气虚寒、痰湿内盛。
调理3个多月,就长高了4厘米左右,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的问题,也逐渐好转。
为了防止鼻炎反复所以在吃药调理之余,我建议他晚上用附子理中丸敷肚脐,温阳散寒,巩固一下。
附子理中丸在医圣张仲景《理中丸》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附子,增强补阳驱寒的力量。
组成:人参、白术,干姜、炙甘草、炮附子
人参大补元气,益气就是补阳,补的是脾胃之气,防止过度出汗从而耗气伤阳气。
白术擅长燥湿,脾喜燥恶湿,相当于给潮湿的土地里做排水工作。
干姜可以温脾胃散寒,温肺化饮。附子上助心阳,中温脾阳,下补肾阳。
干姜+附子,补一身阳气,让温阳散寒的力量更为强大。
最后炙甘草调和脾胃,进一步补充脾胃的能量。
一个人的脾胃暖起来,脾肾阳气足了,寒气自然就驱赶出去。
附子理中丸适合哪些人呢?适合脾胃虚寒的人群,比如——
1、长期便溏、容易腹泻、大便不成形的人
2、吃点冰的凉的就胃痛,还容易痛经
3、手脚冰凉、怕冷的人群
4、有过敏性鼻炎、容易流清涕的成年人
清朝有个名医陆瀚,他治过这样一个病人。顺德徐县令的儿子,夏天开始腹泻,吃了很多清暑利湿的药,反而开始发热、神疲乏力。县令没办法,找来了陆瀚。
陆瀚分析,这是由于用了寒药,伤了脾胃,导致阳虚欲脱,所以要用温药来救,于是开了附子理中汤。
他儿子喝完药之后,果然症状好很多,于是县令倾囊厚赠。
那么附子理中丸贴肚脐有什么好处呢?
其实贴肚脐的效果不比吃药差,而且不用担心副作用。把药物放在肚脐里,身体需要就会自然吸收,能够调理肠胃、养血安神。
而且肚脐上有个关键的神阙穴。这个穴位用好了,可以培元固本,调理各种问题——
治疗上吐下泻,腹中虚冷,腹痛腹泻,肠鸣,小儿厌食,妇人宫寒不孕,以及治疗关节炎,肩肘炎,坐骨神经痛,荨麻疹,过敏性鼻炎等各种问题。
有人贴了一段时间后,肚子咕噜咕噜响,不断排气,腹胀缓解了,肚子温温热热的。
有人贴了几个月后,宫寒导致的姨妈量少、痛经问题,缓解了许多。
但需要提醒的是,阴虚体质、容易上火的人、孕妇、哺乳期、皮肤破溃、过敏者不宜使用。
如果上火怎么办?
可以喝点酸梅汤、生脉饮或者米油汤,来滋补津液,滋阴敛阳,把火气变成阳气。如果仍然不适,需暂时停止贴敷。
入伏后,自然中的阳气已是鼎盛的状态,这时正是人体补阳驱寒的极好时机。
愿大家都顺势而为,用好这短暂的黄金30天,养出好体质。
太原股票开户去哪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